跳到主要內容區

北源地名由來

一、 北源村
(一)村名由來
清光緒五年(1879),夏獻綸於「後山總圖」中曾繪有「阿那八灣社」,這是本地最早出現於史籍的地名。「阿那八灣社」即今日之北源、泰源兩村,日人據台以後,更名為「高原」,屬「都蘭庄役場」管轄。
本村之阿美族人至少在清領時期即已有人居住,族人係來自北方的光復、奇美一帶。民國三十五年,政府改建制設東河鄉後,將泰源橋沿北溪至「金都來」以北之地,另設一村,因在泰源之北,故稱之為「北源村」,與本村最重要的生命線「北溪」,頗能對稱呼應。以下將本村地名,沿「東富公路」北上之順序說明於後。
(二)地名釋義
1.柑桔林
柑桔林又稱柑仔林,是起源於阿美族語之地名。阿美族語原稱此地為a\'siro\'ay,其意為橘子園的意思,因本地廣植柑橘類之水果,故得此名。
2.咖啡園
因日據時代於昭和九年(1934)開始在此地種植咖啡,故得此名。光復後,已漸改作為柑橘類果園。(林東儀,1996:24)
3.清溪
因過去警備總部在本地設置「清溪山莊」,以監禁思想犯、政治犯而聲名大噪,故得此名。民國七十六年解嚴後警備總部裁撤,該監獄交由法務部管理,改稱「台灣泰源技能訓練所」。
4.北源
民國七十六年,台東縣推行第二期社區發展五年計劃時,將東河鄉此地劃為北源社區,故得此名,簡稱為「北源」。(林東儀,1996:26)
5.花固
因附近是舊河道之遺跡,有多處「牛軛湖」殘留之水溏、溼地,極適合「白腹秧雞」之棲息繁衍,每年三、四月的繁殖期,晨昏之際,可常聽見其go-wa go-wa(狗哇!狗哇)的叫聲,與ho-wo ho-wa之音極似,阿美族人遂以此種鳥之叫聲,為當地之地名,稱「ho\'wak」,因重音節在「wak」,光復以後,便取其諧音稱本地為「花固」。
6.美蘭
美蘭原名「chi lafi\'nan」,是阿美族語,意為「過夜的地方」。在過去交通不便的時候,從東河或小馬往來北溪流域,剛好是一日之行程,必須在此過夜;而自富里南下泰源盆地正好是一日之行程,故稱此地為過夜的地方。光復以後,本地地名改稱「美蘭」係因日語念作:「奇拉米蘭」,遂取末兩音之諧音而簡稱「美蘭」。
7.金都來
本地原為海岸山脈越嶺古道-「水墜越」-通往池上萬安的一個中途站,是阿美族人為省親、打獵而修築的獵徑,因發現附近生長著一種節間很常的竹子(推測可能是「火管竹」本省固有),是阿美族竹編的最佳材料。這種竹子阿美語叫做「ginto」故以這種竹子的名稱此地為「kinto\'lay 」,轉譯成中文即「金都來」。
8.紅菜寮
「紅菜寮」是阿美族語原稱「mahifalal\'day」,意即「陵線的地方」,因當地已離西側海岸山脈的陵線不遠,故名。當地人會採食販售甚為常見的蕨類,一種是紅色,一種是綠色,該紅色的蕨類即是所稱的紅菜(可能是「烏毛蕨」的嫩芽),紅菜寮遂因此而得名。
9.蘭園
係因民國五十年間江運金先生在此養植國蘭盛即一時,號稱蘭園。
10.北溪
此地阿美族語原稱「no alili\'an」,「alili\'an」是倉庫的意思,為北溪上游各部落農產品的集散地。日治時,即有許多大型穀倉,故有此名。後來東富公路延伸至東河農場,鑒於漢人稱此處為北溪,遂以北溪為名。
11.順那
該處為北溪之低位河階,「大港口層」鬆軟之砂、頁岩或泥岩的互層在此出露,土質較粘,每逢下雨就泥濘不堪,故阿美族人稱這種「潮濕的地方踏的時候黏黏的感覺」為「sn\'na」(ㄙˇㄋㄚˋ),「順那」為其近音,因此,就成為本地的地名。
12.德高
因靠近德高老聚落,故名。
13.德高老
德高老位於北溪和德高溪之會合處,阿美族人鑒於西側之溪流、溪水終年混濁(因其源頭為「大港口層」之砂頁岩互層),東側之溪流、溪水卻終年清澈(因其源頭為「都巒山層」之火山岩),故稱之為「din a\'lau」,即「溪水清澈」之意。其音若轉為漢語,應為「丁阿老」,後以其諧音「德高老」為地名。
14.東河農場
民國五十五年,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在此地設「東河合作農場」,以輔導退除役官兵就業。六十一年併為台東農場東河分場,有十一個農莊,從事蠶桑及果樹經營,民國七十年台23線東富公路通車後,設站稱「東河農場」。
瀏覽數: